魏延的结局常常被认为是他自作自受,尤其是在他临死前大喊三声“谁敢杀我”,显得过于张狂。不少人提到他两大“失败计谋”作为例证,认为他只是一个好大喜功的“武版马谡”。其中有一个常被提及的例子就是“子午谷奇谋”,如果这个计谋真有可行性,诸葛亮为何要否定?另外,魏延在诸葛亮去世后执意继续北伐,难道他不明白那是自寻死路吗?
不过,我们不能仅凭一方之言来判断魏延是否真有“谋叛”之心。了解地图和当时的军事状况,我们会发现五丈原距离长安其实并不远,若当时蜀汉的兵力足够,北伐有一定可能。而且,魏延虽有反骨,但他并非一个鲁莽的武夫。在诸葛亮生前,魏延的职务是前军师、征西大将军等,他可见得是受到诸葛亮的重视与器重。
至于魏延与杨仪的争斗,官司最终上报到刘禅那里,刘禅也并非一个昏庸的君主,他并没有一意孤行,而是广泛征询了群臣的意见。可惜,魏延人缘不好,没人替他说话。最终,刘禅听从了诸葛亮《出师表》中的意见,宣布魏延理亏,魏延的军队也因此散去。后来魏延被马岱追杀的事实,往往被误解为“在两军阵前大喊三声后被斩杀”,但事情并非如此。
展开剩余69%其实,真正有谋叛之心的,并不是魏延,而是杨仪。《三国志·卷四十》提到,魏延并没有意图背叛,他不过是想在诸葛亮死后,替诸葛亮“除去”杨仪等人。许多记载也表明,魏延虽然坚决不撤兵,但并没有离经叛道的想法。《魏略》一书中提到,魏延曾接手诸葛亮的军事指挥,但杨仪因其与魏延的不和,误认为魏延有异心,最终挑起了事端。
回顾当时蜀汉的处境,魏延的做法反而可能是出于对蜀汉未来的责任心。他敢与杨仪争夺兵权,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,也证明了他并不是简单的野心家。魏延在北伐期间勇猛善战,他的部队士气高昂,若非他主动放弃抵抗,当时的蜀军并没有人能与他抗衡。
魏延与杨仪的争斗,本质上是文官与武将之间的冲突,代表了刘备嫡系和诸葛亮派系的斗争。历史上,武将更倾向于直接作战,而文官则更愿意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。在蜀汉,文官势力占了上风,魏延这种忠诚于国家、愿意为国家赴汤蹈火的武将,难免受到排挤。
魏延虽然与诸葛亮关系深厚,但最终没能接替诸葛亮的位子,反而在他死后受到众人的排挤,导致了与杨仪的对立。魏延的忠诚并没有得到充分理解,而他对刘备的忠心也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估。虽然魏延最终失去了北伐的机会,但他的策略并非完全错误,特别是在诸葛亮去世后的蜀汉局势中,魏延确实有推动蜀汉进攻魏国的潜力。
要理解魏延的行为,不能仅从他是否叛变的角度去判断,而应从当时的战略形势出发。诸葛亮的北伐确实接近成功,魏延如果能够得到支持,或许蜀汉的历史会有所不同。然而,事与愿违,蜀汉最终未能抓住这个机会,而魏延的努力和忠诚,也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。
在这个背景下,魏延的急功近利可以理解为他对蜀汉的责任心和对胜利的渴望,他的一些决定虽不完美,但绝非背叛。
发布于:天津市粤有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